掃描二維碼
隨時隨地手機看文章
蘋果的App Store毫無疑問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的誕生更是直接促成了移動互聯網內容生態的繁榮,同時無數開發者也通過開發各式各樣的APP,在過去十余年間賺取了數以萬億計的收入。甚至字節跳動、WhatsApp、Snapchat等一系列如今已舉世聞名的互聯網公司,最初也都是從一款APP起家。在應用商店經濟已經走向高度成熟之時,部分開發者則準備“卸磨殺驢”,并將矛頭直指曾經為他們開辟新天地的App Store。自2019年游戲開發商Epic Games、音樂流媒體平臺spotify,就開始向被稱為“蘋果稅”的App Store抽成發起訴訟與輿論轟炸。此后隨著全球各國監管機構攜手掀起了針對科技巨頭的反壟斷浪潮,蘋果方面的態度也開始逐漸軟化。
在日前剛剛上線的iOS 15.5測試版中,海外科技媒體9to5Ma發現其中的一部分代碼顯示,“閱讀器”APP增加了對第三方支付渠道的支持。所謂“閱讀器”APP其實并非指的是iOS中預裝的“圖書”APP,而是指用戶在手機上訪問內容庫的應用,包括雜志、報紙、書籍、播客、音樂、視頻等,這同時也是App Store中非常龐大的一個部分。
事實上,蘋果此次在iOS 15.5測試版中推出的這一策略,是其去年秋季與日本公平貿易委員會(Japan FAir Trade Commission,后文簡稱為JFTC)達成和解協議的一部分,當時蘋果方面以修改App Store審核指南為代價,換取JFTC解除其反壟斷行為的嫌疑。
眾所周知,iPhone在日本市場占據了幾乎絕對的主導地位,因此在2016年時,JFTC開始進行針對“手機市場競爭政策相關問題”的調查。在這一調查中,JTFC發現在基于互聯網提供的音樂流媒體服務、電子書分發服務和視頻流媒體服務領域中,由于版權費等沉重負擔,開發者總體上難以進一步削減成本,且這些開發者發布的應用并不是用于銷售其數字內容,而是主要用于收聽、閱讀、觀看用戶通過網站等渠道購買的數字內容,然而蘋果要求開發者放棄IAP(應用內購買)以外的支付方式。對此JTFC方面認為,上述領域中蘋果的這一做法可能會引發支付市場的競爭擔憂,允許使用IAP以外的支付方式可能會產生降價的效果,從而使得消費者受益。
盡管蘋果方面并沒有直接給出“蘋果稅”的具體數字,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獲得大概的數據。為了凸顯App Store對于開發者的意義,蘋果幾乎每年都會公布給開發者分成的金額,2022年1月蘋果曾宣布,自2008年App Store推出以來,給開發者分成了逾2600億美元,而在2021年蘋果給出的分成總額是2000億美元,2020年這一數字則是1550億美元。經過簡單的計算不難發現,蘋果在2021年向開發者分成了600億美元,在開發者獲得70%收入的情況下,蘋果2021年從App Store抽取的“蘋果稅”約為257億美元左右,差不多每個季度64億美元。盡管這筆錢乍一看確實不少,但要知道音樂、播客、視頻、雜志應用的收入,從來都不是應用商店營收的大頭。
當用戶在蘋果手機APP當中進行支付時,蘋果需要向開發者抽成30%,俗稱“蘋果稅”。因為過高的抽成,導致很多開發者,各國反壟斷部門不滿,要讓蘋果修改規則。
可庫克突然翻臉,直言若不想交“蘋果稅”就別用蘋果手機。庫克為何如此態度強硬?30%的抽傭是否合理呢?
蘋果公司之所以如此賺錢,一個季度可以實現超千億美元的營收,不只是因為iPhone手機受歡迎,還包括軟件產業的服務營收。
蘋果提供出色的iOS系統生態,給開發者,用戶建立穩定的內容平臺,對此蘋果專門制定了30%的抽成比例,這筆高額的傭金抽成也被稱作是“蘋果稅”。
“蘋果稅”以不可避免,高額度著稱,如果違反蘋果制定的規則,蘋果公司可能會采取下架措施,給開發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所以很多應用開發者只能選擇接受,為了保障成本,有些開發者還會將蘋果,安卓用戶區別對待,蘋果用戶在應用內購買或者充值會員等付費服務時,費用會比安卓高。
不過也有不少主流APP廠商選擇自行承擔這筆費用,維持安卓,蘋果用戶相同的價格。但不可否認的是,蘋果稅引起的爭議確實不小。
韓國專門立法要讓蘋果開放第三方支付系統,歐盟反壟斷機構對“蘋果稅”一事進行罰款??傊褪窍朕k法讓蘋果改變蘋果稅的抽成制度,最好的方式就是開放外部支付系統。
可是蘋果CEO庫克態度十分強硬,表示不想交蘋果稅,就別用蘋果手機。
天下苦蘋果稅久矣,可奈何蘋果公司始終保持一貫的規則理念,就是不想做出改變。正因為蘋果始終不松口,導致蘋果稅的爭議越來越激烈,引來各種不必要的麻煩和聲討。
問題是庫克為何如此態度強硬呢?很簡單,因為“蘋果稅”帶來的收益太高了,每年的凈利潤起碼幾十億美元。除去維護成本,剩下的幾乎都是凈利潤。
而且還是一勞永逸的效果,只要保障生態系統穩定,給開發者,蘋果用戶提供平臺,根本不缺使用者,自然會給蘋果貢獻源源不斷的抽成營收。
可縱使蘋果態度十分強硬,面對一次又一次的罰款,蘋果也終于撐不住了。荷蘭在今年1月份向蘋果開出500萬歐元罰款,并表示如果蘋果不開放支付系統,沒有滿足整改要求,就每周罰款500萬歐元。
由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數字經濟正逐漸走上歷史舞臺,應用內付費的業務也是越來越多,蘋果的抽成引起了很多第三方開發者的不滿,于是開始以各種方式對“蘋果稅”進行抵制。
在國內市場上,5月29日微信官方發布《關于規范公眾號內虛擬支付行為的公告》稱,基于iOS對開發者的管理規范,微信公眾號內暫不支持iOS端虛擬支付業務。說白了,這就是對于“蘋果稅”的不滿,畢竟微信生態之下的虛擬付費業務非常龐大,如果任由蘋果抽成,那么微信將失去很多利潤。
而在海外市場上,全球最大的音樂流媒體服務商Spotify直接向歐盟提交了針對蘋果進行的反壟斷訴訟,而原因也是“蘋果稅”。
繞過“蘋果稅”
而根據最新消息顯示,現如今就連美國市場也開始對于“蘋果稅”進行反壟斷調查,看來“蘋果稅”的確不得人心。
但是就在外界注意力都放在蘋果身上時,外媒在近期卻突然宣布了一項消息,這項消息揭露了下游應用開發廠商是如何用兩招繞過“蘋果稅”的。
這兩招分別是,第一,阻止用戶通過IOS訂閱和購買虛擬產品,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通過應用內消息,警告用戶,讓用戶用安卓或者是其它終端途徑進行虛擬業務消費,而后再轉到蘋果手機上使用付費業務。不過由于過程繁瑣,所以效果也并不好。
第二則是在iOS應用中收取更高的費用,也就是所謂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蘋果收傭金,那開發者就增加蘋果用戶支付業務所需的費用,將這筆傭金的支出再賺回來。
真相被揭露之后
在外媒的報道之下,數億蘋果用戶算是不淡定了,畢竟這擺明是讓蘋果用戶在享受和安卓用戶同等服務之時要提供更多的付費。估計換誰誰也不接受。
不過,這種狀況其實就經常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曾經有一段時間,網絡上一直傳出,蘋果用戶充值QQ VIP的費用要比安卓用戶高,說白了就是“蘋果稅”在作怪。
都知道,在各自的生態系統之下,蘋果和谷歌分別有一個應用商店。而按照蘋果的規定,如果開發商要在應用內收錢,必須要在蘋果支持的平臺之內,基于此,蘋果可以順利從開發商手里抽取30%作為平臺傭金費,業內俗稱“蘋果稅”。相對應的,谷歌收的傭金則叫做“谷歌稅”。
不過,因為谷歌的收費設計沒有蘋果這么夸張,所以還沒有引起眾怒,各國(或地區)更多是對著蘋果開火。蘋果的收費夸張到了什么地步呢?就是仗著收繳自家應用商店內游戲App的傭金,蘋果在2020年還在全球最賺錢的游戲公司排名第4位。蘋果不是一家游戲公司,它能上榜完全是靠游戲開發商上繳的傭金費,當年就連游戲巨頭動視暴雪都要排在蘋果之后。
各國監管機構忍無可忍之下,蘋果就遭到群起攻之。首先是在2021年8月25日,韓國就率先動手,通過了《電信業務法》修正案,強制規定蘋果和谷歌要對平臺內的支付方式做出整個。同年12月,歐盟出臺了《數字市場法案》,就是針對應用商店的傭金制度。
蘋果“躺著訛錢”的方式,自家人更是看不慣。2021年12月9日,針對蘋果稅的做法,美國加州的相關禁令正式生效,規定蘋果必須取消對APP開發商的第三方的支付限制。更早之前,日本的相關機構對“蘋果稅”進行了長達5年的反壟斷調查,澳洲也頻繁出手和蘋果公司“來回掐”。
而事實上證明,蘋果還是欺軟怕硬的。自從韓國先下手為強,出臺了嚴苛的規定,蘋果說變就變,立馬乖了不少。去年9月,蘋果更新了其應用商店內的政策,對媒體類App開放了第三方支付平臺;同年12月,對收入較低的開發者,蘋果又提供了將傭金比率降低至15%的優惠措施。
然后就是在今年1月,蘋果又給韓國官方提交了整改計劃。按照韓國KCC機構的說法,該國接下來將與蘋果進一步制定傭金費率以及支付選項的問題。在外界看來,蘋果的上述讓步舉動還遠遠不夠,他家每年靠應用商店躺賺近200億美元,但是設計的優惠對象卻并不是他家的“營收大頭”。
截至目前,包括美國、日本、韓國、印度以及歐盟27國等在內,已有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對蘋果稅發起攻勢。韓國之后,荷蘭最近則用罰款的方式逼蘋果遵守規定。那么,重壓之下的蘋果稅能走多遠呢?